诗词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曾作《饮酒》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首句即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悠然的画面,即一个无车马喧闹的场所。接着为了回答“在人境”,“无车马喧”的疑问,诗人吟道“心远地自偏”,从而不仅道出了此词的主旨,也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接下来四句描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菊生篱下,诗人欣然采之,不期抬头,南山在眼前遥相问候。这一“采”一“见”,似有意又似无意,全凭兴之所致,而意境便在不经意中自然天成。因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接下来两句以山间夕阳,飞鸟归林进一步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就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那正是一种欲辩已忘言的境界,而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了。全诗淡泊清新,用字简炼,然意境全出,读之如山泉般清冽,飞云般舒展。其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而读者也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作之外,引发无数遐想,达到淡忘尘世、融于自然的境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璠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