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曾经站在联合国,以常识呼吁各国政府,勇敢站出来打击恐怖主义。她的一家,和ISIS一样,同为逊尼派穆斯林。她让大家看到,极端恐怖组织并不代表穆斯林,他们只是人类自由的敌人。一个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成了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人评论说虽然她当之无愧,可是,颁奖给一个十七岁女孩,评奖委员会还是太草率了。其实评委会已经很谨慎,去年她十六岁,就已经是呼声最高的得奖者,已经拖了一年了。马拉拉有什么特别?她的得奖告诉我们什么?也许,大家对她“当之无愧”的评价,源于她的勇敢。可是,她告诉我们的,不只是一个女孩的勇敢。这一年里,马拉拉在干吗?她在上学、看书。她成了一名正常高中生,如愿以偿。她本来就是一个普通女孩,只想有书看、有学上。难道这不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情?学龄儿童上学认字,看书长知识。以知识滋养自己,长大了也以知识回馈和造福社会。听上去,是那么自然。每个父母都会期待孩子拥有这样自然的幸福吧。但是,马拉拉让我们看到,成人世界远非是一个自然就合情合理的社会。马拉拉的家乡在巴基斯坦的斯瓦特山谷。那里山清水秀,曾是各国游客钟爱的风景区。伊丽莎白女皇二世也到过这里,盛赞为“东方瑞士”。马拉拉生于1997年,她和两个弟弟两只宠物鸡,过着好端端的生活。虽然部落文化还在重男轻女,可是,已有马拉拉父亲齐亚丁这样的人,他是英语专业的硕士,思想开放,推动平等教育。他办着中小学校,鼓励女童入学。可是,千万不要以为,文明总是“进”程,不论快慢,总在进化,其实,文明是脆弱的,说退化就退化、说崩溃就崩溃了。文明会倒退。2002年,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击溃,凯达组织和塔利班迅速越境进入巴基斯坦。那里一向是部落自治,这一次,为了打击外来的军事恐怖力量,中央政府和部落首领们商量,勉强取得许可,建国以来政府军第一次进入这个区域。然而,当地部落在宗教、文化和思想上的认知,究竟和塔利班更近还是和推动现代化的中央政府更近,还是个谜。很快,就有部落拒绝交出恐怖分子,一个处理不当,就变成了政府军和反叛部落的不宣而战。边境地区成了阿富汗塔利班的后方基地,又形成了“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极端组织。局势变得错综复杂:大量外国恐怖武装涌入,不仅有阿富汗塔利班,也有大量车臣、乌兹别克和阿拉伯裔的武装分子,在巴基斯坦境内军事训练;TTP也大量越境进入阿富汗,对抗国际联军。这个关系和ISIS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情况类似。当联军进入巴基斯坦空袭恐怖武装基地,又成为TTP鼓动当地民众的理由之一。马拉拉上学了,可是塔利班也在向马拉拉居住的明戈拉逼近,塔利班是政治和军事力量,也是一种“宗教文明”或者说“思想文化”,不仅要占据和统治,还有一整套所谓宗教理论,要以自己的信仰律令规范社会,这是一种极端的宗教理想和社会理想。TTP所到之处,阻碍女童教育,禁止妇女购物,禁止接种疫苗。凡理发师、卖音乐CD的店主和窃贼,均要处死。塔利班认为刮胡子和修剪胡子违反宗教律令,照一个巴基斯坦理发师说法,“刮个胡子可能赔上你一条命”,电视、音乐更是犯了大忌,于是理发师和卖CD就有了死罪,盗窃也被上升到死刑高度。马拉拉亲眼见到被洗脑的男孩变成自杀炸弹、把自己炸成碎片,也见过被砍去脑袋的尸首在广场悬挂。TTP要在斯瓦特地区掌控权力,一旦和部落发生权力冲突,就毫不犹豫下杀手,杀了两百多个被当作对手的部落首领。塔利班和ISIS大同小异,区别只是ISIS打入伊拉克后被大家熟悉,而TTP几乎没有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见诸报端的只是巴基斯坦政府频频抗议,抗议阿富汗战争的联军飞机在巴基斯坦境内空袭。事实上,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处于两难之中,既希望借助外力打击迅速发展的TTP,但是,又基于国内压力必须抗议“外来空袭”。也和今天的ISIS危局一样,空袭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还是需要地面部队。就在2007年局势危险时,一支三千人武装被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派到斯瓦特山谷以对抗塔利班。2007年10月,塔利班的自杀炸弹以炸翻一辆军车,炸死十七名士兵十一名平民为开端,拉开了政府军和塔利班对斯瓦特地区的争夺战,第一场斯瓦特战争从2007年10月打到2009年初。马拉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