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课文导读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陇亩(lǒnɡ)好为《梁父吟》(hàowéi)乐毅(yuè)徐庶(shù)屯新野(tún)诣(yì)倾颓(tuí)屏人(bǐnɡ)度德量力(duó)猖獗(chānɡjué)沔(miǎn)吴会(kuài)刘璋(zhānɡ)民殷国富(yīn)存恤(xù)帝室之胄(zhòu)箪食壶浆(dān)夷越(yí)二、词语释义1.一词多义谓为信然(谓,认为)谓先主日(谓,对……说)然志犹未已(已,停止)自董卓已来(已,通“以”)已历三世(已,已经)谓为信然(信,确实)信义著于四海(信,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同“伸”,伸张)谓为信然(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但是)遂用猖獗(用,因此)贤能为之用(用,利用)此用武之国(用,运用)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用革,名词作状语;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3.通假字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三、语句解读1.状语后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欲信大义于天下。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2.疑问句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3.宾语前置时人莫之许也。(代词“之”作宾语前置。)4.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5.省略句君与俱来。四、作家作品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五、背景探视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六、文体浅谈“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陇亩()倾颓()乐毅()殆天()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先主器之()因屏人曰()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3.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⑴好为《梁父吟》()⑵贤能为之用()⑶谓为信然()⑷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董卓已来B.欲信大义于天下C.故患有所不辟也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5.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B.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二、整体感知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加的。作者_______,_______朝人,_______家,所著《_______》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对”的意思是_______。2.文段中写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和最终的策略目标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