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7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叙述惯性的意义,确认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设置误区:1、复习: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⑵物体的运动状态指什么?什么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运动状态改变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学生实验:学生在课桌上推橡皮,观察用力推动和停止用力时的情况,观察后讨论:⑴橡皮的运动状态有无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⑵此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议一议】(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3、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引发议论,分析正误。⑴引导学生列举:力停止作用后,物体还要运动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⑵分析上述实验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并重新实验,分析观察结果。(二)、演示实验,深化认识:1、实验:⑴让小车从一定高度的斜面滑下来,使小车在垫有毛巾的木板上以一定速度开始运动,观察小车运动情况。⑵让小车在垫有棉布的木板上运动。⑶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分析比较三次实验:表面种类表面光滑程度(填:粗糙、较粗糙、较光滑)小车受到阻力大小填:(大、较小、最小)小车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议一议】2、分析推理:⑴比较三次实验中的平面,为什么第三次实验时阻力最小?⑵如果平面更光滑并且足够长,小车将如何运动,速度将如何改变?为什么这样?⑶如果平面绝对光滑且无限大,小车会怎样运动?小车的速度将能否变化?理由是什么?3、伽俐略结论: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即匀速运动)。4、比较: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前后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俐略的结论,伽俐略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后来,笛卡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了伽俐略的观点,他认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它既不会向左偏,也不会向右偏,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5、得出规律:英国科学家牛顿概括了伽俐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如下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