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苑漫步》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乃一诗之国度,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在华夏文明中蔚为壮观。辉烂的华夏文化,不仅仅是飘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串悠远驼铃,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铿锵步伐,也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屹立千年的永恒丰碑。在华夏文明璀璨耀眼的星空中,更少不了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谱写的一页页典雅华章!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长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博大,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泰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在那里,我们能够聆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人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圣人情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一、声情并茂吟古诗师:前人一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是学习、品味诗歌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下面请配合所选音乐,将你最喜欢的古诗词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分享中国古诗独特魅力的韵味。(一生读李煜《虞美人》,配乐《乌夜啼》。)师:请同学来评价一下。生1: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体现出了节奏之美。生2:读出了诗歌的意境,让人感到余味无穷。生3:音乐选择得非常好。(一生读王维《桃源行》,配乐《渔歌唱晚》。)生1:前后的感情反差较大,但声音铺垫较好。生2:节奏语气较准,感觉非常好。生3:语调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一生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配乐《走进新时代》。)生1:感情不够恰当,没有表达出喜悦之情。生2:配乐用得非常恰当。师:听诵读点评,感触颇多。读诗不仅要用声、口,更要用心灵,读出文字里的东西,才能抓住情感内涵。古人写诗提倡“我手写我口”,我们读诗提倡“我口读我心”,才能与古代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诗歌在中国古代最早是用来演唱的,同学们不禁会问,古人怎么唱诗,先听一首古代诗歌歌曲。(播放古代歌曲《诗经·关雎》录音。)师:不太好听,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没关系,我们可用自己喜欢方式去唱,谁能将你喜欢的诗歌唱一唱?(一生唱李商隐《无题》。)师:“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人生最大的哀非死别,而是生离。(一生唱苏轼《水调歌头》。)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多么美好而纯真的祝福!(一生唱孟郊《游子吟》。)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二、联系生活品古诗师: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读,精彩唱,精彩评。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精彩到底,但吟、唱并非学、品诗歌的唯一方式,正如杜甫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进入诗歌,必须联系亲身经历,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品、感。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某一景象,进而联想到某一诗。先小组交流,再讲给大家。生1:我在游览江南竹园时,想到了郑板桥《竹石》中的句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生2:假期我登上兰州白塔山,不禁想到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句子。生3:前年我和父母游览杭州泛舟西湖,面对湖光山色,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句子自然而然跃入脑海。师:听同学们讲,我不禁想到自己由沪到杭,正乃“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季节,车窗外烟雨朦胧,苍翠远山时隐时现,富有江南特色的古迹、民宅时时掠过窗边,不由想到杜牧《江南春》中的句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车至钱塘江边,天色已晚,点点渔火闪烁于烟雨朦胧的江面上,忽而想到王维笔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景象,至今难忘。虽已两三载,今每读二诗,眼中浮现仍是那个烟雨朦胧日子江南大地的所见景象。刚才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经历品味古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如何品诗?东坡评王维诗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于是将绘画形象性与文字抽象性结合品诗的意境,成为古人品诗的独特方法。前面我们通过诵、唱充分领略了中国古诗音乐之美,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中国古诗绘画之美,能否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