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得失用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主流——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课堂教学评析转载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黄国才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厦门成功举办,来自北京等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位青年教师展示了32节研究课,3000多位小语界精英参加了观摩研讨。我聆听了其中的16节课并做详细笔记。静静品味这些课,深深感受到执教老师及其指导团队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精髓的把握,感受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苦心,也感受到“语文素养-养成”的用心。我把这些概括为三得二失。虽然,不免挂一漏万或有偏颇,但是,是自己的思考,愿与同仁分享。一得:阅读与表达有机互动,共同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发展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更要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在阅读书面语中学习书面语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得意得言。本届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可圈可点、不乏精彩之作。案例一:干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不仅把文言文读成故事、读出人物心理、读活人物形象,还尝试用文言创作。学生的创作像模像样,学得活泼有趣。1.揣摩人物心理,读活人物形象。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二人的心理活动。(幻灯出示:孔君平看着果盘里鲜红的杨梅,心想:“①”,于是他笑眯眯地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顿时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他想:“②。”于是他马上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生:孔君平心想,区区小孩,真的那么聪明。我要考考他。这是你家的果子。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生:因为“杨梅”有一个“杨”字,孩子姓“杨”,所以我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师: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心里怎么想?生:“孔雀”与“孔君平”都有一个“孔”。嘿嘿,你难不倒我。生:既然你说我“杨梅”是“杨”家果,那“孔雀”就是“孔”家禽。我啰也用同样的方法治治你。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组内讨论、交流一下。生:那样太直接,加上“未闻”更委婉一点。生: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又显得机智,所以用上“未闻”。师:对啊,多么“聪惠”的小孩啊!带着这种感受朗读。2.拓展练习,创作文言,情境对话,内化语言。师:若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回答?(幻灯片出示: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组内讨论、交流。师: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师: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生:儿应声答曰:“未闻黄花菜是夫子家菜。”1师:好一个“聪惠”的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3.琢磨语言表达特点,关注语言形式,顺势迁移运用。案例二:刘老师执教《姥姥的剪纸》(六上,苏教版),把读懂“写什么”与读懂“怎么写”、把阅读与想象、把阅读与写作(说话)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师:默读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内容,圈词划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指名反馈,学生朗读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谈感受。)生:(读)“①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写出工具简单、“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材料简单,却能剪出那么多东西,说明技艺高。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谈感受,很好。谁对这一句还有补充?生:“无所不能”说明技艺高。师:把这些感受带到朗读中,让人听出技艺高。生:(读)“③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姥姥被捂住眼睛都能剪窗花,说明技艺高。师:看句子中的感叹词和感叹号“荷!”,谁来朗读?(学生朗读)你体会到什么?生:从“荷!”体会到对姥姥的赞叹之情。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