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VIP免费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_第1页
1/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_第2页
2/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_第3页
3/3
《孤独之旅》教学案例台山市李树芬纪念中学林凤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归纳人物性格特点(3)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它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点拨、分组讨论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成功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本东京的一所小学为小学生们特设了一门新课,要学生用洗衣板搓洗衣服,用扁担抬水,用煤炉生火等,他们这样做就是想让孩子吃些苦,因为这些活动既磨炼了孩子的意志,又使他们懂得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冰栋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经过平时的艰苦磨炼是不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少年历尽艰难逐渐成长的故事。二、让学生了解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题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xīqūmìjuēliáoxiē嬉闹驱除觅食撅断撩逗歇斯底里Xuànkōucuìhòu旋风抠纯粹厚实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画主要信息。3、用小说的三要素来概括课文内容人物:少年杜小康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情节: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4、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完成下列表。情节主要事件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1发展(1)高潮(2)结局(3)附:[2014年中考题]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情节主要事件开端(北京)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发展(“话吧”)(1)高潮(礼堂)(2)四、跳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1、分析人物:杜小康之心理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不同阶段不同心理感受离开油麻地,出发时到达目的地—芦荡时在芦荡安顿下来时在芦荡时间一久经历暴风雨后2、分析人物:杜小康之语言3、归纳人物性格特点: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五、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体会它的作用。鸭群、芦苇荡、暴风雨作用:渲染孤独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六、精读课文,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理解主题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七、小结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当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所以,我们必须树立起奋进的信念,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获得成功。八、布置作业2小练笔: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反思总结:《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个课例——如何阅读文学类作品,如何入手去找突破点?就是因为带着这样的目的,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第一环节先让学生了解我们广东省近几年来文学类作品的考点,还有解题技巧等。第二环节就是我整理出2014年的文学类作品考题让学生做,这个环节叫真题体验。第三环节就是让学生以《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为例,完成我设计的题目。内容包括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表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体会它的作用等。整节课都是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动笔写。然后我叫学生上黑板板书概括情节,再全班同学一起点评,像这些学生这样做会得多少分值,还注意什么问题。我觉得学生对概括情节这一问题掌握得还不错,基本会概括一件事出来。会按照我所说的解题方法去做,但碰到最后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问题,就有点难度。所以我以后教学中要多找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来练一练,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3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