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创新教案[CAI教案]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和人物形象。教学步骤:一、美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如:荷、箕畚、龀、匮、亡、厝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荷、箕畚、龀、其、匮、苦、感掌握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帝感其诚。(被动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二、精析课文。1.把握本文的寓意。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②第一组对比: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造福后代的宏伟抱负,坚信人力无穷。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也是用意良深:愚公大智大勇却命名为“愚”,智叟愚蠢僵化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且增强了讽刺效果。第二组对比: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很幼稚,却“跳往助之”;河曲智叟是“笑而止之”,一“助”一“止”,一热情活泼一保守僵化,河曲智叟可以说连个小孩都不如。第三组对比: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对丈夫可谓客气率真,河曲智叟对愚公是挖苦讽刺:“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之妻是献计献策,河曲智叟是大泼冷水,愚公之妻是心地善良,考虑周至,河曲智叟是好为人师,鼠目寸光。③关于文章结尾。这是一个想像式的结尾、夸张式的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像,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4.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寄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之中;常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大胆运用想像和夸张构置故事情节。三、评价人物。1.学生分小组探究:愚公很愚蠢吗?智叟很有智慧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物?2.学生发言,教师提示:愚公不“愚”,因为:①目标远大,造福子孙——“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虽然“年且九十”却坚信移山大业必成。③凝聚人心,克难有方——“聚室而谋”、“(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④高瞻远瞩,思想灵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精神感天动地,移山成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古代英雄。智叟不“聪明”。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