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夜幕降临,仰望星空,心中不禁吟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杜牧心中的星星;“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是郭沫若眼里的星星;“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摩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这是史铁生笔下的星星……在他们那里,星星是孤独,是美好,是思念,是……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重点)2.反复吟诵,感知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难点)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及对人性自由的追求。(重点)一、新课导入宇宙之大,包罗万象,星系万里。大家对星星的认识很有限,我们只知道天上的星星离我们很远,我们只知道天上有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只知道美丽迷人又神秘的星座出现在神话故事或虚幻小说中,我们只知道那些对星星寄予的美好心愿从来都没有实现……那么诗人江河在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里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变奏曲”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凝望(nínɡ)颤动(chàn)闪烁(shuò)冻僵(jiānɡ)寂寞(mò)萤火虫(yínɡ)覆盖(fù)疲倦(juàn)朦胧(ménɡlónɡ)2生词注解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安慰:因精神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朦朦胧胧:不清楚,模糊。僵硬:(肢体)不能活动;呆板,不灵活。3作者名片江河,诗人。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与舒婷、顾城、北岛、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他在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4背景追溯本诗选自《上海文学》1980年第5期。诗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回想风雨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自己质朴的愿望,写下了这首小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自身的苦闷和迷茫。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生和现实的表现。5文体知识朦胧诗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听读朗诵,体会朗读节奏与情感,并思考以下问题。1应怎样朗读诗歌的这两小节?【交流点拨】第一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应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例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二)深层理解这首诗分为两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寒冷、严酷现实的否定,对温暖与光明的追求。(三)走进语言1诗的第一节中运用了两个“谁不愿意”和一个“谁不喜欢”有何表达效果?【交流点拨】用三个否定形式的反问,一唱三叹,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表达的意思都是肯定的,即人人都希望拥有诗一样的生活,人人都愿意拥有夏夜般安宁温馨的生活,人人都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般的生活。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