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不要在网络上迷路版本与年级教科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我的信息生活》第二课时授课人罗士轻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不要在网上迷路》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下设的活动主题三“我的信息生活”的第二个活动主题。网络信息是20世纪通信领域内的重大发明。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出发感受通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乐趣,探究通讯的变迁的历史,帮助学生在体验现代化通信的好处的同时了解网络规则,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本活动主题在上一主题“我选择,我快乐”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网络生活,在感受网络技术带来的魅力的同时,学会选择、判断分辨网络正反影响,学会自律。形成网络生活的“基本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实践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本课教学设计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现实网络生活,因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本环节设计“我与网络”将本课活动主题的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有效链接:从“我与网络”现场调查入手,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现实网络生活中的问题;以师生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有关“青少年与网络”的案例资料和教材中的插图文本为“引子”,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教师与学生一同看、读、悟、议,在多维、互动、真实的教学对话中识别网络陷阱,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树立了网络健康与安全意识,形成了共同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大声宣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第一次朗读从响亮的声音中听出了“文明上网”的信心;第二次教师匠心独运,让孩子们站起来读,并提出新要求:在每一行的第一个字前加上一个“我”,用心理暗示和强化原理进行心灵宣誓仪式式的诵读,巩固与强化学生健康、安全、文明上网的决心。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如何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实践行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在充分挖掘教材活动范例的内涵的同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本课活动设计的资源,将教学过程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本环节“时间管理”游戏即是我对本课教材的创生处理,以实现“课程”与“社会生活”及“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链接。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健康上网的能力,将“知”、“情”、“意”与“行”作了巧妙的链接。1解读学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新的网民,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背道德及法律现象发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能不能让学生在利用网络交往的时候,不要在网络上迷路是设置本节教学的目的,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初步形成区分网络信息利弊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上网。解读教材内容标准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无限性和两面性;了解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通过感受网络有益的特点,初步具备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通过感受网络有弊的特点,初步具备避免网络交往的陷阱;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教材地位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烈的,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网民,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身心发育阶段,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也缺乏自制力,他们一旦上网,很容易陷进去不能自拔,而本课就针对这些问题,给予学生好的建议,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利用网络优势,使网络成为自己学习的好帮手,因此,本单元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主动学习各种上网常识,增强学生上网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网络陷阱。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上享受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对于不良的一些网站信息、网络游戏能够自觉地进行抵制,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在网络上养成良好的网络礼仪,尊重他人,树立网络文明。教学资源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