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诗歌的语言。3.探究诗歌名句的内涵。模块一:课时目标导入老师出镜:在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大意,初步领会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PPT2课件展示:教学目标1.当堂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诗歌的语言。3.探究诗歌名句的内涵。模块二:背诵诗歌在感知诗意,再现形象,体会诗情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趁热打铁,通过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领会。(教师现场组织或检查学生背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式:1、教师示范背诵;2、鼓励学生尝试背诵;3、邻近的学生结对互相检查背诵;4、小组轮流背诵;5、课堂背诵竞赛。在组织或检查背诵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10分钟左右。)同学们在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PPT3课件展示:背诵要集中精力,专心一意。背诵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为紧要。要结合律诗、绝句的特点来背诵。尽量进行意义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越深,记忆越牢固。PPT4课件展示:尽量运用形象记忆。如背诵杜牧的《泊秦淮》一诗,脑海中可按诗的内容勾画出“秦淮水月”、“诗人夜泊”、“商女浅唱”、“诗人感叹”等画面。尽量调动情绪记忆。既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也要进入角色体验诗人情感的变化、加深。如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要切身体会到:诗人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的过程是爱国感情逐步加深的过程。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努力追忆。追忆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这能使记忆更牢固,思维更灵活。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翻书。课后还要将背诵与默写结合起来,巩固强化记忆效果。请全班同学一齐背诵这四首诗。(2分钟)模块三:品味语言(一)学生自由品读PPT5课件展示:在语言锤炼方面,有的诗人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诗人能将“等闲语言变瑰奇”。这四首诗歌的语言锤炼都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作批注,细细品味语言,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品读的收获,一会大家共同交流。(教师现场组织交流、评价,师生一起分享品味诗歌语言的感受和体验。5分钟。)(二)教师引导,重点赏析(10分钟)PPT6课件展示:下面我们精选几句诗,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提问,着重从修辞上、炼字上品味诗歌的语言。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深”都是极平常的字眼,但诗人用在诗句中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请你加以品析。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首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这样写好在哪里?PPT7课件展示: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从“僵卧”一词你能看出诗人当时怎样的身体状态?从“尚思”一词你又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句中“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比喻什么?从中你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提问来品味以上诗句。下面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PPT8课件展示: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在”字表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但旧日山河依然存在,令人顿生山河依旧而世事皆非的感慨。但诗人热爱祖国的执着感情,又使他于沉痛中具有坚强的信念。他不相信国家会从此败亡下去,所以用了一个重若千钧的“在”字,以示祖国的存在,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PPT9课件展示:第二句和首句的句法一样,“深”字也承“城春”二字,不只点明了暮春三月的都城乱草遍地,树木森森。还让人从眼前荆棘丛生的景象中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社稷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也表现出诗人对祖国一草一木的深情与惋惜。正如司马光所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从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是何等诚挚,何等深沉。PPT10课件展示: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这首诗的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