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促进社会和谐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XX县区县委、县政府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一、强化措施,在化解群众难题中关注民生坚持把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就业等方面的难题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落实。一是认真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针对全县山丘区资源性缺水和湖区水质性缺水问题,从2005年开始,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并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办法,实行“以奖代投”,充分激活民资,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2006年,全县共完成改水工程投资868万元,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3处,新建以打水井、建集水池为主的分散供水工程2061处,扩建堰塘191处,解决安全饮水人口2.6万人。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村共兴建大小自来水厂67个,受益群众21.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0.4%。二是认真解决群众用电难问题。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用电难问题,县财政投入资金400万元,组织全县88个县直后盾单位资助200多万元,对35个因国家停止电力网改工程贷款而未进行网改的村,全面进行了电网改造,每年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00多万元。三是认真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为方便群众出行,积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共硬化通乡公路44.2公里、通村公路310公里,全县有172个村通上了水泥路,通村率达到32%,并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7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坐上公共汽车。四是认真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结合再就业培训工程,县财政每年投入40多万元,在工会职校、劳动技校等9家职业培训机构常年开设下岗职工免费培训班,组织县直单位采取出资购买公益岗位、招引新上项目等方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同时按照优惠政策,对兴办经济实体的下岗职工一律给第1页共4页予税费优惠,引导企业下岗职工依靠自己的“双手”脱困2006年,全县共免费培训下岗职工3572人,新开发就业岗位1090个,安置失业人员776人,向外输出下岗职工756人,为创办经济实体的下岗职工减免各项税费200多万元。另一方面,结合“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劳务输出中心和同乡会,带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06年,全县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3.6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43%。五是认真解决群众生活难问题。针对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资金缺乏的问题,定期组织县直单位开展“四送下乡”活动,为群众免费赠送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今年3月,全县共组织120多个县直后盾单位、10000多名机关干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万名干部进乡村”活动,为群众送去化肥300多吨,种子2000多公斤,帮助群众解决生产资金100多万元。并建立健全了困难群众帮扶机制,组建了“爱心超市”,及时救助困难群众,并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2006年,全县共救助6700多名困难群众,发放救济款物230多万元。二、创新理念、在维护群众利益中关注民生在工作过程中,牢固树立“和谐理念”,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都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立足长远发展”三大原则,尽可能地选择群众满意率最高、群众受益最大的方案决策,并充分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尽量选择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执行。如在解决征地拆迁难题过程中,我们针对以往拆迁工作难度大、矛盾多、群众长远生计无法保障的问题,县政府今年研究出台了《XX县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一改过去“一补了之”的做法,推行资金补偿、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综合安置方式,在严格按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征地补偿资金的基础上,让农民以土地换社保,将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保险费按个人60%、村15%、县25%的比例分担,个人和村级部分在土地补偿费中各自列支;对生活贫困的拆迁户,转第2页共4页为城镇户口后纳入城镇低保。同时,积极推行“和谐拆迁”,采取“先建后拆、先补后拆、产权转换、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