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独学更高效——如何落实“独学”,提高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李艳林张辉何为独学呢?就是不依赖教辅书的参考答案和学习伙伴的独立思维、独立观点、独家学习成果。独学是高效课堂中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独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独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对教材的掌握不透,对知识点的不了解等问题,独学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在小组中群学做准备。没有个体的真正独立,就没有群体讨论的价值基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独学在自学中充当着奠基石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对学,群学做好充足的准备。独学中,学生个体一定要针对“导学案”的设计,一方面要认真地关注课本进行有效预习,并结合老师提供的学法指导,自我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在“导学案”的留白区间用双色笔记录下来,以便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另外,独学时也要照顾到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做好知识的承上启下,做好自我反馈和提升。独学内容往往是课本中较为基础型的内容,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以“双基”为指针,并从个性差异出发,做好分层设计。独学开始后,要做好第一次学情调查,关注学习状态。如果是课前完成的独学,那么就要通过课前检查或正课开始前了解学生的独学效果,了解学生在独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作出相应的评价;如果是正课开始时的独学,要做好对学困生的适当指导。独立自学是其它环节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点。何时运用独立自学这一环节?如何运用独立自学?如何指导学生独立自学,以达到乐学会学提升学习能力,实施有效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呢?这一直是我们在探讨的问题。就学生本身来说,独立自学实际上主要涉及“想不想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3个方面。“能不能学”,反映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储备对学习的制约作用。“想不想学”,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问题。学生对某些学科内容感兴趣,或者感到有用,他的内在学习动机就强,学习自主性就强。“会不会学”,是指学习方法问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方法解题策略、思维方法),就可以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建议在独立自学环节运用“三预”与“三导”。一、三预,即学情预测、情境预设、目标预置。1、学情预测,奠定独学基础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新知特点,帮学生预设知识储备。教师要设法在学生的已有知识(旧知识)与教材中的新知识之间铺路搭桥,找准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与要学的内容产生联系,相互沟通。知识储备环节设计的功能是“以旧识新、使新变旧,减缓坡度、自然过渡”。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这样的课堂也不可能高效的。另外,学情预测还要重视对环节应用中时间限制的预测,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完成。2、情境预设,激发独学欲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自学课本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记忆力增强,想像力愈来愈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设置悬念,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学生把自学课本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对情景的预设应做到:启迪性、趣味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点。3、目标预置,明确独学方向独学要高效,目标来引导。课堂目标不具体,自主就会无压力。那么,如何才能把目标具体化?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课堂目标内容要具体化,既要展示大目标,更要有阶段性的小目标,如自学的范围、思考的内容、自学的时间、要达到什么程度、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二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