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校布局的调整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关键词:撤点并校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前言一、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背景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10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概念界定。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二、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原因首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产生第1页共10页了撤并乡村学校的需要。其次、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村小布点分散,乡村学校大量小规模地分散零星分布在各个村落中,数量大,规模小,随着生源的减少,一些学校生源不足,办学难以持续。第三、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对较差,致使很多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往城镇小学读书,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最后、移民潮,随着人口大量转移,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一些偏僻山区的学生数量减少更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为了方便其中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进在城市上学,农村生源减少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也相应减少。预测在未来30年里,我国将继续保持这个趋势,农村常住人口每年将减少1100万至1300万不等。到2034年前后,我国农村将剩不到4亿人左右,且还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核心区。从有关调查看,山区人口减少的速度更快。甚至国家给乡村投资越多,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越快。多年前为了普及教育,建了不少乡村学校。近几年又强调教育资源整合,撤并了不少乡村学校,许多校舍(一些使用时间还不到十年)废弃或改作它用。教育资源整合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受到很多教师的支持,但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一些小学生只有八、九岁要走十多公里甚至更远的路才能到校,还要学会生活:洗衣服、蒸饭、打开水……很是可怜,也加重了乡村农民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背井离乡而荒废土地,到学校附近租房照看孩子。三、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现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国务院在2001年5月出台了关于“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要求。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定程度第2页共10页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节省一定的教育支出,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很多小学生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寄宿的学生开销很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万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