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学生应做到“三管齐下”襄阳市樊城区小樊中心小学:彭军一、留守现象,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很多的农民就到沿海地区打工,他们的子女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亲戚抚养,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孩子”。目前全国的留守学生达200万之多。本人所在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周边的几个村的四——六年级学生都在我校就读。学生共有459人,前不久,我校进行了有关留守学生方面的统计,具体情况如下表。年级学生数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父母有一方在外地打工留守学生总数所占比例一4032.5%18.5%2151%二4231%17.5%2048.5%三4229.5%18.5%1948%四8827.5%19.5%4247%五10725.5%20.5%4946%六14223.521.56445%从上表可以看出,留守学生达215人,已经占了很大比例,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孩子由父母一方或隔代亲人、亲戚代为教育,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可见,留守学生现象已是农村厄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二、留守学生,谁来为你们的教育现状买单1、留守学生心态堪忧,监护不容乐观。农民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必然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就处于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的“情感空巢”状况。我曾经作过一个小调查,从生活期望上看,39.8%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33.4%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6.8%,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留守学生暴露出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我班留守学生共计24人只有6人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2、社会教育的几近空白。社会教育的在农村几乎还是一片“真空区”。现在农村的经济还待发展,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少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社会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方面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受的社会教育只是生活区环境的影响。3、学校教育不堪重负。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几近空白,致使学校教育的压力加大。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由于教育乏力,把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学校简直成了全职的“保姆”。一旦学生的人身安全出现了问题,监护人首先想到的是找学校赔偿。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得不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我校由于有寄宿学生,更是在襄阳市统一作息时间的基础上,另外又安排了空档时间值日,主要有:早上6:30——7:00,中午1:30——3:00晚上6:30——7:30,教师额外地工作了三个小时,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三、关爱留守学生,做到“三管齐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将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说,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1、完善监护制度。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我国《民法通则》仅仅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是并未涉及“留守”这一特殊状态。而农村监护权利的转移几乎全部在本地习俗下通过口头协议产生。转移双方在监护责任上没有明确协商,致使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清晰,无法约束监护人。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观念,能够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具体说来,一是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二是在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三是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