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信息导向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国的改革正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更大的历史跨越。在这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贯彻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又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对推动改革开放和加快小康建设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决定》第四部分明确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认为这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的症结又在于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有长期的,不公平的国家政策造成的原因,也有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原因。从我们XX县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200年我县粮经草比例为19:76:5,主题仍然是种植业,目前新兴产业发展呈零星开花状态,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现象同时存在。不少农民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主要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农业生产经营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老守田园的思想根深蒂固,四平八稳,“你吹你的冲锋号,我唱我的逍遥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要求。再加上农民缺乏主动进入市场的思路和能力,使农民增收困难,甚至减收。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县农村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农村非农业产业吸纳劳动能力差,再加上这几年城市企业乡镇企业职工大量下岗,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受到极大冲击,大量农民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第1页共4页状态。三、是农业投入政策因素的制约。我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补工,农业投入长期不足,严重削弱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生产后劲。如近两年来农业部门实验示范成功的日光温室托鲁巴姆嫁接茄子技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养殖技术等一些提质增收的关键技术由于农户手中无钱,投资力度不够,造成这些技术推广难,农民见效慢。制约了农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解决“三农”问题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发展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㈠、更新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发展市场农业的意识发展市场农业,首先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几千年来形成的小生产习惯,破除传统农业、温饱农业、封闭农业的思想。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业、换个方式搞农业、借鉴工业抓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围绕国际国内市场思考农业。树立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开放农业的观念;破除墨守陈规、无所作为、小富即安的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超常规发展意识。善于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树立面向市场调整结构、依托业主搞开发的思想,引导农民和业主把种植业种在市场上、餐桌上,把养殖业养在市场上、餐桌上,把加工企业办在市场上、需求上。广大农村干部在市场的舞台上“不仅要练胳膊练腿,而且要练脑子练嘴”,要当好农民创市场的“领头雁”。如芨芨乡下夹墩湾村村委会主任李生海。换届时他对群众只说了一句话:“如果在任期内改变不了落后面貌,壮大不了村级经济,增加不了群众收入,你们就罢免我”。两年来,他把新办项目作为振兴经济的重中之重和支撑村集体经济上台阶的突破口来抓,先后发展非公经济户13户,引资450万元,建起了年生产1000万块规模的红砖生产厂和年加工300第2页共4页吨的农产品加工厂,结束了村级集体经济“捉襟见肘”的历史。20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3万元,较上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