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科目:语文编写时间年月日第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课题23愚公移山授课班级年级授课时数课时授课教师班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法学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5.延伸拓展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板书课件设计修改意见作1、生字词。业设计2、熟读背诵课文3、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后记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总第课时教学设计及内容修改意见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有关情况介绍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循声跟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2、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5、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四、积累:1、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2、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五、作业1、生字词2、熟读背诵课文3、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