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3、粗浅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导入新课: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1、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看大屏幕,认识作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介绍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关于“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2、写作背景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的“醉翁”,都是夸张的写法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之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方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哀,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了解写作背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讲授新课:1、教师示范背诵全文,正音。滁(chú)壑(hè)琅(láng)琊(yá)潺(chán)酿(niàng)辄(zhé)霏(fēi)暝(míng)晦(huì)伛(yǔ)偻(lǚ)洌(liè)肴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读准字音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背下全文的兴趣与信心。(yáo)蔌(sù)酣(hān)弈(yì)觥(gōng)筹(chóu)翳(yì)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3、指名朗读课文。4、再读,读出节奏: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播放课文朗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