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三、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四、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教学建议】一、注重趣味性。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中让学生能体味出汉字的奇妙,揣摩出对联所体现的思维的灵性。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二、教学中,联系学生学过的古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已学诗文中搜集对联。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教学设计】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孔明笑答:请出题。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对联常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种类、基本知识(1)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2)对联的种类: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3)对联的基本常识: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从上面的“四讲”可以看出对联的基本要求: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②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③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平仄相对简单说来就是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举例: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沫若为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4)熟悉对仗歌谣(5)传统对联写作所使用的方法叠字、反复、复叠、顶真、析字(拆字、合字)、镶嵌、加减、翻造、双关、同音、回文、比喻、夸张、数字、方位、联绵等。举例:数字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反复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复叠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顶针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拆字联:踢倒磊城三块石剪断出字两重山合字联: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镶嵌联:天下万物皆润泽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