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7年襄樊市中考数学试题分析2007年襄樊市课改实验区中考数学命题以“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五个有利于”为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参与襄樊市中考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努力体现“三性”即:科学性、人文性、针对性,立足于“考查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意创新”,在2006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确保“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因此,2007年中考数学试题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基础,重视实践,体现开放,突出创新,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试题特点1、依“标”务本,注重“双基”。试题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为依托,全面地考查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于课改实验区教材涉及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个版本,为体现出公平性原则,试题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惟教材,没有教材上和资料上的原题,所有题目均是改编、变式、变型、自编的题,重点体现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引导教师教学时重视课本、重视过程、重视方法规律,夯实基础,防止题海战术,防止猜题压题,防止丢“标”丢“本”抓资料。如试题4,7,8,9,16,18,19,21,23,24,25等题是几位命题人员经过多次集体研讨,反复改编而成的。2、体现“理念”,突出重点。07年数学试题,对考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有较好的体现,给考生设置了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良好环境和空间,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实现积极主动探究的前题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的基础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突出考查学生的数感的题有1,11,16;第3,4,6,16,17,通过数形结合、因式分解、整式、分式的运算、规律探究等方面体现符号感;第3,4,8,9,16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第8,9,14,23题体现函数思想;第5、18,20题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思想;第2,4,7,10,13,15,16,20,22,24题是空间与图形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其中第16,21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19,20,23题借助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第16,21,24,25题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题涉及5,8,9,11,18,19,20,22,23题,共49分,占全卷的40.8%。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今年中考试题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把基础知识放在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问题之中考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生活实际中,使学生注重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试题时尽可能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为载体,充分体现“在生活中用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例如,19题以教育局关爱贫困生为背景,着眼于商品的包装,建立方程模型,体现方程思想:20题以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洗茶杯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数学思维方法;22题是锐角三角函数中解直角三角形的题,背景新、设计巧,突出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大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视角;23题以农民致富奔小康,大力发展第一、三综合产业为背景,重在建立函数与不等式模型,探求最佳方案,获得最大利润。4、注重实践,提高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用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而且还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三种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数学学习无论是内容或是方法都要重视实践,要改变以往数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