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的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香山的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教具:香山的红叶的图片。教法:朗读法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课件展示香山的红叶的图片。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的红叶的美。(欣赏图片),激发兴趣:深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香山,他们去看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香山风光片),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香山风光。(解说词:香山红叶,历史悠久,金代的“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是最早的描写香山红叶的诗句。1986年香山红叶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香山红叶作为首都北京的一张旅游名片,其品牌深入人心,已成为北京最浓的秋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板书课题)香山的红叶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教师适当指导。3.想一想:香山的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1.香山的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3.再读全文,品红叶之美1、指名读3、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香山红叶美。)2、动笔画,哪些语句带给了你美的享受?(1)学生汇报3自然段,品味美。(微课展示)“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深;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是“红花”一片了。别的地方已经有点凄凉萧瑟,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A.引导学生抓住“喜笑颜开”体会拟人写法的精妙;抓住“艳阳天”、“凄凉萧瑟”的对比写法体会黄栌叶变红之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B.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读描写“红花”的句子,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C.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后再读。(2)学生汇报4自然段,品味美。“它究竟占了多大面积,无人估计得出,因为它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尽。他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在一定的距离外看去,它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A.引导学生抓住“无边无际”、“密”、“大红锦簇”、“热闹”等词语品味作者用朴实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灵动的画卷。B.文中用了大量的引号,你能说一说这些引号有什么作用吗?C.多媒体出示香山红叶的美景,在美景的熏陶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D.这段文字美,你们读得更美。你们想不想再读一读,让我们齐读这句话。(3)学生汇报对“深绿色的松叶倒要红花来扶”这句话的理解。A.从这句话中学生体会到浓淡相宜的美。B.闭上眼睛,想象“绿叶红花扶”的景色。C.浓淡相宜的美丽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好吗?(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深入地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四、读演结合,在回顾中升华美1、看来香山红叶的美景已经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倘若你们能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灵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在音乐声中,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2、外宾在秋天来到了北京,他要去看一看北京的美景,你打算怎样吸引外宾到香山一游。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五、深化总结,拓展延伸1、动笔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节课我们游览了独特的香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学生再次进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