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解释加线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3、管夷吾举于士士:4、必先苦其心志苦: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任:是:6、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饿: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动:忍:曾:9、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作: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色:喻:12、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法家:拂士:拂: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敌国:亡:二、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和()的问题,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离不开和。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其作用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4、文章第一段作者由事例归纳总结:人要担当重任,必须经受哪几个方面的磨练5、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话的理解。6、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7、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8、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9、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10、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