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孟子(约前孟子(约前372372一前一前289289),名轲),名轲,字,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县)人,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思想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教育家,是儒家思儒家思想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次于孔子,被尊为“亚“亚”圣,”圣,“”后世常以孔孟“”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并称。孟子画像孟子画像知《孟子》是孟子及其《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弟子万章等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是儒家经典之一。争。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论语》《大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成《中庸》合成“四书”。“四书”。知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读自由朗读课文齐读课文•朗读节奏举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读音举例夫郭粟寡戚畔fúguōsùguăqīpàn读译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2、组内对译课文。实词含义天时:固国:地利:威:人和:至:郭:道:环:寡:池:亲戚:坚利:兵革:米粟:畔:委:顺:去:域: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的优势包围武器装备护城河坚固锐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外城泛指粮食离开震慑限制巩固国防极点泛指内外亲属同“叛”,背叛归顺放弃施行仁政少虚词解释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然而不胜者4、三里之城5、亲戚畔之6、寡助之至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这样,可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他动词,到介词,解释为“凭、靠”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析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论点范围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论证思路: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证明论点。(分)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总)结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总)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拓展延伸•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