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过程与方法:采用尝试教学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质疑的科学精神,体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从故事中悟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品味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首先指一名学生回顾一下有关纪昀的文学常识,再出示幻灯片上的生字,让两名学生上讲台注音,其他学生给这两名学生检查。2、让学生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僧人和讲学家分别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石兽?结果怎样?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石兽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来找到答案。二、播放录音指导朗读1、让同学们对照课文听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2、指导朗读,注意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句首发语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3、朗读比赛:各小组指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给读的好的学生发激励卡。三、合作探究尝试翻译1、尝试翻译,小组讨论合作,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圈点出不懂或翻译不通顺的地方,然后小组内交流,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师生共同解决。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解释重点词语,和学生一起逐句翻译第三、四自然段。3、多媒体展示第三、四段讲解翻译,并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向上游滚动的过程。四、疏通文意尝试积累再次尝试:师生一起把本课学到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总结一下,结合多媒体展示,如:1、古今异义字: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河岸;今:干燥、不潮湿)二石兽并沉焉(古:一起;今:并列)阅十余岁(古:经历;今:看,阅读)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是非木杮(古:这;今:表示判断的动词)转转不已(古:停止;今:已经)但知其一(古:只;今: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1)、之:闻之笑曰(代词,指顺流寻找石兽这件事)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说的话)其反激之力(助词,的)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2)、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是)3、特殊文言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即“当于上流求之”)(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五、问题探究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寺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寺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2、通过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第一种: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多媒体展示)4、作者由寻找石兽的故事得出了什么结论?并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的含义: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小组讨论,积极发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