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雪》教学设计VIP免费

《江雪》教学设计_第1页
1/15
《江雪》教学设计_第2页
2/15
《江雪》教学设计_第3页
3/1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江雪》教学设计《江雪》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所写。古诗描绘了一幅寄性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育学生的分析能力。多媒体课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解题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2.根据题目,你能猜出这首诗是写些什么的?江上的雪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揭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二、读诗1.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2.学生自读。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解释带点字。▲径:(1)“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齐读。(2)“径”这个字我们在《山行》这首诗中学过。远上寒山石径斜。径的意思是——小路。(3)那么这里万径人踪灭。万径就是——许多小路。(4)刚好一万条吗?(5)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千秋雪、万里船)(板书:虚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6)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千山”。意思就是——许许多多的山。(7)谁还想来读一读?▲“蓑笠翁”(1)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蓑:平舌音翁:后鼻音一起再来读一读。(2)“蓑笠翁”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谁来说说?整个词解释为:蓑衣斗笠渔翁行吗?怎么解释?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请大家注意蓑笠两字的偏旁,蓑是草字头,笠是竹字头,为什么?蓑:草字头下一个衰字,笠:竹字头下一个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了。(3)谁再来读一读诗。5.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诗的停顿,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解释这些字词的意思,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三、释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种说法:诗中有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展开想象,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上有什么?)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想。3.学生沟通,说诗意。同学互说,全班沟通。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加和全程参加,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所以我采纳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再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其实就是在解释诗句,但是对学生来说,比单单解释诗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沟通给同伴,在这互相的沟通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猎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在沟通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老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四、悟情(一)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1.你怎么知道鸟都不出来了?解释:鸟飞绝怎么知道人都不出来了呢?解释:人踪灭2.假如这两句当中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留下“千山鸟飞”,留下“万径人踪”,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江雪》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