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一)教学案例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创设在一个完整情境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穷举、排除等数学方法,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汇报能力及全班交流的能力。对于整节课的安排,我结合教材提供的找飞飞一家三口人共同休息日的内容进行“重组”。首先选取书上的内容做为新授内容,又加入寻找飞飞与姑姑共同去爷爷家的日子为练习。这样,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兴趣盎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创设情境,理解条件。课始,我向学生们出示飞飞、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人的照片,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同时,请学生们猜测飞飞一家三口人想在明年3月份一同去参观sos儿童村,可具体在3月份的哪一天,没有确定的原因。学生很快就猜测到是因为不知道三口人的共同休息日。于是,我就出示“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的信息。并请学生们说说对父母休息日的理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地交流。在说道“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时。学生1:“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上1天歇1天,再上1天再歇1天。”学生2:“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说妈妈今天工作,妈妈明天就休息。”学生3:“妈妈周一工作,周二就不工作。如果每周一、三、五、日工作,那周六就休息,飞飞周六也休息,这就能找出妈妈与飞飞共同的休息日。”学生4:“妈妈不是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吗?也就是把2天看成一组,2天里1天工作1天休息。”当说到对爸爸休息日的理解时,学生很快就提出“4天一组,每隔3天后休息1天”的想法。(我想,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出3人共同的休息日,就必须深入理解每个条件的含义。虽然在此环节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必要。因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找三人共同休息日是哪一天?在学生理解了一家三口各自的休息日后,我把“一家三口什么时候才能同去sos儿童村”的问题推给学生。学生们马上提出:要找三人的共同休息日。那想什么办法才能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呢?只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商量起办法来。讨论的结果决定是先找爸爸﹑妈妈﹑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此环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找爸爸﹑妈妈﹑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在找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时,一位同学提示要利用3月份的日历去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强调了从3月1日开始工作这个重要条件。为好的方法去找出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在学生介绍自己找爸爸﹑妈妈休息日的方法的过程中,又一次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欣赏我的学生。学生说:“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这时,我用一句“这里还有乘法?的问话,沟通了本节课与旧知的联系。在找爸爸的休息日时,学生围绕是找3的倍数还是找4的倍数展开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又对基数与序数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见,对于旧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新问题的解决情况。3、找三人共同休息日。在学生找到爸爸、妈妈、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后,很自然地发现爸爸、妈妈休息日的规律及联系。学生1的发言最具概括性:“大家说的正象我刚才想的那样,妈妈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4是2的倍数,所以爸爸的休息日肯定就是妈妈的休息日。”学生2马上把话题接过来说:“爸爸、妈妈的休息日都是双数,飞飞的休息日里有单数也有双数,那在飞飞的休息日里,双日子就有可能是一家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我接着学生2的话题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用做标记的方法,有的用填集合图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第一小组的汇报中有明显体现。“我们组共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找出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填集合图的方法);第二种是日历上画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有三种符号在一起的日子,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做标记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肯定爸爸的休息日就是爸爸、妈妈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