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欣赏醇厚的中原韵思考:思考:11、请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请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茉莉花》《茉莉花》2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属于哪种音乐、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属于哪种音乐风格?风格?江苏民歌江苏民歌33、民歌的分类有哪些?、民歌的分类有哪些?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醇厚的中原韵》《醇厚的中原韵》学习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歌的韵味和音乐风格,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来传遍了全国。这首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歌曲背景对比欣赏王世慧与彭丽媛演唱的对比欣赏王世慧与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两个《沂蒙山小调》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分版本有什么不同?分别在节拍、语言、速度和风格方面作一比别在节拍、语言、速度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较。王世慧:原小调四四拍方言风格上显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变体四三拍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25323|53212-|25235|32161-|13235|27656-|1.27653|5---|..........................小组讨论: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开始音有什么联系?这种创作手法叫什么?形成了怎样的结构?“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和下一乐句的开始音相同。知识点:“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起”:音乐主题的呈式。“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此歌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此歌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歌舞曲,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由一个由一个旦角旦角和一个和一个丑角丑角共同表演。共同表演。《王大娘钉缸》思考思考1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音乐风格?样的音乐风格?22、作品中的两个角色、作品中的两个角色分别是什么?分别是什么?3、你能联想到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与它相似?《好汉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类型类型作曲作曲曲调曲调记谱记谱风格风格民歌民歌创作歌曲创作歌曲不受专业限制,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在长期口头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专业的作曲技法。完成后基本不再改变。口耳相传。有实谱记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体现了作曲者的个性特征。11、语言:具有地方特色。、语言:具有地方特色。22、节奏: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较、节奏: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较自由。自由。33、曲式结构:篇幅较短,篇幅长的、曲式结构:篇幅较短,篇幅长的多使用同一旋律不同歌词。多使用同一旋律不同歌词。拓展与探究根据“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类方法写一首短曲。《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