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中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2.学习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3.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了解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从报刊和网上收集课文以外的沙漠的奇怪现象,并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缘由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沙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神奇的世界。这里有几幅沙漠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对沙漠的感受。(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的确,沙漠是神奇而美丽的,然而有时又让人望而却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介绍作者)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同时也是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竺可桢,一起走进那片神奇的大漠世界,揭开他神秘的面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戳(chuō)穿海市蜃(shèn)楼玄奘(zàng)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可望而不可即,可以看到却不可以接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的题目叫“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否改为“沙漠里的现象”,或干脆就叫“沙漠”呢?明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那么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明确: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3.古人对沙漠的感受是什么?——可怕,恐惧。4.作者是如何知晓的?——引用了法显和玄奘在他们的书中所记。5.同学们,读完第一节你是否会产生一个疑问: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么可怕吗?作者和我们不约而同的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是文章第二节告诉我们:解放以来,许多工作人员几次横穿大戈壁,并没有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不禁又会提出一个疑问:这是什么缘故呢?看第二节的最后一句,作者再一次与我们产生了共鸣。6.第3节作者找到了什么的答案?明确:当时条件的简陋——单枪匹马,物资缺乏,交通工具简陋7.是因为现在的条件优越了,所有人们才没有遇上可怕的现象吗?我们不禁又会想:沙漠你究竟有没有法显和玄奘所说的恶鬼呢?看文章第4节首句,作者的思绪依旧与我们不谋而合。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沙漠更深处去找寻答案。接下来,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原因。首先提到的是“魔鬼的海”,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呢?明确:当人们旅行时,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向大湖奔去时,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8.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明确: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就变得像湖面了。9.作者还提到了与“魔鬼的海”相似的一种现象——“海市蜃楼”,来看这两幅图片,地面上的景物出现在了空中。“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明确:“魔鬼的海”是下面空气温度高,上面低,而海市蜃楼是上面气温高,下面低。10.“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让我们再来看看“鸣沙”现象及其成因。什么是“鸣沙”现象呢?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明确:人们顺着山坡翻滚下来,沙便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这就是鸣沙现象。这是因为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纱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发出声音。11.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材料,感受一下鸣沙现象吧!(播放“鸣沙”视频)12.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整篇文章,大家是否发现,作者由始至终都在牵引着我们的思绪。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明确:作者以沙漠的可怕,令人恐惧起笔,吸引读者,又以一连串的设问由浅入深的引导读者思考和寻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使文章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第1节向我们——描述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2—5节向我们——解释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可见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五、深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