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赵久然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中国共产党员人数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本文为大家介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了解优秀党员的光辉事迹。玉米科研高峰的攀登者记XX省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在赵久然办公室的桌子上、窗台上都摆放着不同品种的玉米棒,书柜里陈列着玉米种子做的手工拼图,名片上赫然印着一只卡通超级玉米。玉米,融入了赵久然的生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玉米的结缘赵久然和玉米打交道已逾20年。玉米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在田里看看玉米就是很享受的事情。赵久然坦言。1986年,赵久然研究生毕业。因为科研素质良好,再加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毕业后留在XX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工作。时值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出国热潮,许多同学纷纷出国留洋深造。作为同学中佼佼者的赵久然同样受到冲击,他也曾心动过、向往过。然而,一本介绍美国农业科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矮秆小麦育种专家布劳格生平事迹的书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想,一个美国科学家能到第三世界国家工作,并作出巨大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为祖国多作贡献。于是,他毅然选择留在国内,把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沃土上。不久后,为推进产学研结合,赵久然主动提出到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艰苦的XX省XX县区乡村蹲点搞科研,这一蹲就是6年。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困难,从生产中找研究课题,与当地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民密切协作,为当地的中低产田综合开发、旱地农业、玉米新品种推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亩产达到千斤县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研究所其他研究生和大学生纷纷到基层锻炼,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领导第1页共4页和老一代专家的称赞。玉米良种的研发1993年,赵久然带着丰厚的收获回到研究所,同时也带回了更深的思考:首先,什么样的成果技术不需要农民增加投资,不需要增加人力,不需要改变种植习惯而就能够显著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答案是良种。其次,什么样的技术成果不需政府出钱维持、最易示范推广、农民最乐于接受且最具生命力。答案还是良种。从事种子事业是有意义的大事,为尽快实现玉米优质高产,赵久然开始涉足玉米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工作。但要想在育种领域有一番作为,选育出生产上能够认可的品种谈何容易。他将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将我国目前主要玉米自交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测定出遗传距离,划分为五个杂种优势群,并根据所测定的遗传距离有的放矢地选配杂交组合,大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成功率。应用这项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已选育出多个早熟、优质品种和多个中晚熟杂交品种。其中,京早13号、京科2号通过XX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1999年和2000年市政府重点农业推广项目招标中中标,被列为XX省夏玉米重点示范品种和菜粮间作、立体种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在京郊大面积种植。2000年秋收季节,京郊许多玉米田因干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而大XX县区长子营镇牛坊村的农民因为种植了新品种京早13号,正带着丰收的喜悦收获着他们的玉米。赵久然站在地头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潮澎湃。由他主持选育的早熟、优质新品种京早13号的示范成功,标志着夏玉米第五次品种的更新换代即将到来,夏玉米品质差、做饲料都没人要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扭转,同时也将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玉米建立身份证库玉米lsquo;dna指纹rsquo;鉴定技术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给玉米品种建一个身份证,它是唯一的、可以准确鉴别不同品种玉米的标志。赵久然解释说。在这项技术产生之前,品种鉴定主要靠肉眼对形态的观察,耗时长且难区分。在国内,赵久然最早提出将这项技术系统化、第2页共4页标准化的构想。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都要经过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的环节。目前,全国推广种植的国审玉米品种有几百个,省审品种上千个,每年区域试验的新品种更是数以千计。想要理清我国玉米种质的血缘关系,解决品种多且乱杂的问题,必须构建标准的玉米lsquo;dna指纹rs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