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了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识记相关知识点:额尔金、葛罗、叶名琛、柏贵、占领委员会、火烧圆明园。4.掌握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5.理解并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掌握《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给中国造成的后果。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的侵略、扩张本质。2.在指导学生掌握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史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3.通过揭露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教育学生要不忘国耻,勤奋学习,并加倍珍惜中华民族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在指导学生思考、理解“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抓住事物内在联系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1.《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2.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教具准备1.投影仪。2.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挂图。3.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片断。●教学方法1.讲述法:①适用于对相关背景知识的简单交待;②适用于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的概括性叙述。2.讲解法:对理性分析内容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应注意分析语言的严谨性。3.谈话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课内容,既有较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内容,又有相当的细节问题要给学生交待清楚,因而必须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对于英法发动战争的原因,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对于战争进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对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可指导学生对照前面《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的分析进行相似用心爱心专心1处理,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重点强调清政府国家职能的变化;对于沙俄侵占我国的大片领土,可作为一个专题来处理。基于以上分析,可将本课内容处理为以下五部分: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战争经过。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然而,鸦片战争仅仅预示着大而孱弱的中国一个痛苦的历史过程的开始。时隔十多年后,战端又起,这一次,英法联军将战火从中国东南沿海一直烧到了清王朝统治的心脏地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之二:提问式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打开中国大门,为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开辟市场。[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生]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侵华特权。[师]那么,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地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呢?[生]没有。[师]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廉价商品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呢?英法等国又采用了什么样的办法来实现其目的呢?最终,他们为什么又选择了一场战争呢?这场战争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板书]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教师讲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其他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也在迅速进行,商品生产的激增,需要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以为很快就可以把大量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把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