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5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3)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VIP免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5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3)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_第1页
1/1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5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3)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_第2页
2/1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5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3)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_第3页
3/10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35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3)【考情分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试题多以世界或我国的热点区域图为载体,以简短的文字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治理措施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在平时的试题中,主要考查的是湿地保护、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等。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1.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答案:1.B2.D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答案:3.B4.D(2016·长春市高三调研)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据此完成5~6题。5.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上升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⑤⑥6.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5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小,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第6题,保护红碱淖具有利于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答案:5.A6.D下图为我国西藏局部区域防护林工程分布示意图。几十年前,图示区域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地方,如今,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工程,沿江沿河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5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讲座3)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