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江苏12考试说明(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知识体系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3)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供需矛盾扩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2、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市场萧条,企业破产,农民破产。3、特点(1)范围广。(几乎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3)破坏性大。(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36%)4、影响(1)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2)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①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②进一步加强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5、对经济危机有哪些认识和启示(1)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2)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3)居安思危,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4)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2、内容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1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①整顿银行和金融业。恢复银行信誉②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③调整农业政策,为减少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④进行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⑤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3、实质:是在未触动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特点: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多以立法形式解决问题。5、影响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3.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发展。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6、对我国的启示(1)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作用。(2)加大力度解决三农、就业、教育、社保等问题。(3)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促使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2、表现(1)经济体制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重要)过程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原因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影响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以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原因经济发展,供大于求,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面对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影响美英等国出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使经济进一步发展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经济危机缓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社会矛盾的缓和: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