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代特征•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因:•①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②丞相胡惟庸骄横与擅权。•结果: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典例1】齐涛主编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一书中说“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以下史实不能作为上述材料中的结论之依据的是•A.汉武帝设置内朝与外朝相别•B.唐代实施三省六部制•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D.明代废丞相、创立内阁制•【典例2】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的局面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典例3】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在《国史大纲》中又云:“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宰相权力总体走向分散,明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宰相权力总体不断集中,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唐代宰相轮流坐庄,宰相制度总共经过六百多年被废除。•内阁的出现•原因:直接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演变:•A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B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标志着内阁制度的正式确立。•C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D明神宗:内阁的职权逐渐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典例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典例5】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①相权的存在②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③监察机构的设置④内阁制度的设立。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典例6】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的吸取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这些“雄略之主”加强专制集权的相似措施是•A.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C.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D.通过科举制和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