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说、读、悟结合。3、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教学过程:一、初识名人:1.出示对联:读对联,想一想,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谁?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秉忠心赤胆回国,高风标千古;献身国防科技,战胜千难万险,送两弹一星上天,功勋载汗青。钱学森——学生交流有关资料。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3.出示课题:始终眷恋着祖国。4.让我们结合课文1——4小节的内容,再次认识钱学森。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成绩优异勤奋刻苦卓尔不群创业辉煌)板书:拜师求学创业辉煌过渡: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是十分丰厚,工作条件是非常优越,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还有高级别墅、名贵轿车、高薪,最关键的是,他已经是美国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事业也将在美国政府的重视下如日中天。但是钱学森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学森的内心!二、走进内心:1.大声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即钱学森的所想、所做,并作简要分析。(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2)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钱学森的内心想法。(板书:决心回国)(3)购票、辞职、书籍和笔记装好箱、搬运公司。(4)……没有磨掉回国的意志。(5)整整五年中,钱学森居无定所,随时准备回国。(板书:时刻准备)…………2.过渡:是啊,游子不论要漂泊多远他也记得归乡的路途,客居异乡的人们尽管模糊了故土的模样但梦里也不知多少回泪湿衣巾。归乡的路途尽管遥远,可却不能阻止思乡的人艰难跋涉的脚步。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太多,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选材,刚才同学们找出来的却是略写,作者还详细地写了什么内容?这与眷恋祖国有什么关系?(1)一位美国海军次长的话,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但他又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2)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恐吓,非法搜查了他的住处,进行人格诬蔑。(3)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4)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美国政府对其的种种折磨,和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板书:饱受折磨、坚定意志)3.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无法更改海外赤子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的拳拳爱国心。(板书:拳拳爱国心)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选材方面很是独到,你能说说吗?(1)为什么要写1——4小节的内容,而不直接开门见山?(蓄势、铺垫)(2)美国对他的折磨,与眷恋祖国有什么关系?(对比、突出)(3)胜利归来又说明了什么?(选材精当,有详有略。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明线:时间顺序。着重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三、情感延伸:1.爱国,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爱国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是一种尊严,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气节。这样的尊严、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气节我们在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你还可以从哪些这样的赤子身上看到?附:李四光:辛亥革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