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2一、语段:“河曲智叟…………亡以应。”1、对“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通“无”,不。(2)逃亡。(3)灭亡。(4)通“无”,没有。2、对“甚矣,汝之不惠”理解准确的一想是()(1)你太不实惠了。(2)你太不聪明了。(3)你聪明得太过分了。(4)你实惠得太过分了。3、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B、愚公坚信移山能成功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増。C、愚公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思想。D、这一段表明了智叟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二、语段:同上语段一。4、下列个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3)子又生孙,孙又生子。(4)河曲智叟亡以应。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増”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河区智叟笑而止之曰(2)何苦而不平(3)人不知而不愠(4)黑质而白章6、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2)其如土石何?译文:。7、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坚信能移山的根据又是什么?答。三、语段:“北山愚公者…………始一返焉。”8、用“‖”画出下面句子中朗读该停顿的地方。邻人京氏之孀妻有遗男9、解释加点的词:(1)杂然相许。()(2)且焉置土石。()(3)子孙荷担者10、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运一次土石需要的时间。11、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四、语段:同上语段一。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B、以残年余力(曹刿)问:“何以战?”C、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虽我之死虽人有百手13、选出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1)聚室而谋: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商量(2)而山不加増:而且山不能增高(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4)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14、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五、语段:同上语段一。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6、解释加点的词:(1)汝之不惠。()(2)愚公长息曰。()(3)汝心之固。()(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7、下面句子中的“之”和“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辍耕之垄上(2)君之病在肌肤(3)谨食之,时而献焉(4)久之,目似暝18、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愚公反驳智叟的结果?答:。六、语段:语段同上语段一。19、给加点字注音:(1)子自孙孙无穷匮也。()(2)河曲智叟亡以应。()2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汝之不惠。()(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虽我之死。()(4)河苦而不平?()21、给下列句子弹选择正确的译文。(1)其如土石何?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霜妻弱子。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开窍,连寡妇孤儿都不如。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儿童都不如。D、你的心很顽固,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22、选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1)“笑”表现了智叟。(2)“长息”表现了愚公。七、语段:同上语段三。23、给加点字注音。(1)荷担者。()(2)寒暑易节。()24、解释加点的词。(1)年且九十。()(2)达于汉阴。()25、文中划横线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聚室而谋杂然相许A、聚合全家来商量纷纷的表示赞成B、聚集在家里策划杂乱的表示答应C、集合在内室策划纷纷的表示赞成D、聚合全家来商量杂乱的表示答应26、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标分别是什么?(摘引原文回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