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科目:语文编写时间年月日第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课题1.诗两首授课班级年级授课时数课时授课教师班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法学法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3.比较阅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板书课件设计修改意见作1、课后练习业设计2、练习册教学后记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总第课时教学设计及内容修改意见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二、资料展示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三、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四、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五、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六.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学生回答)七.教师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八、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学生研讨后回答九、教师明确十、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十一、.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十二、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