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2、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意识到错过”的意义及如何正确对待“错过”。3、了解文中采用的论证方法。4、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良好品质,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的对待人生中的“错过”。难点:品味文中重点语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本课题教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结合课文,相互讨论;重点研读,品味哲理;结合实际,体验人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二、出示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2、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意识到错过”的意义及如何正确对待“错过”。穿插作家作品简介: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杂文,作风严谨,意蕴深厚。本文选自《刘心武杂文自选集》。三、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一一:疏通字词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自学指导二听课文录音,思考:1、什么是“错过”?2、人生中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答案见课件四、师生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是什么)什么是错过?第二部分(3--6段):分析问题(为什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第三部分(7--13段):解决问题(怎么办)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第四部分(14--15段):总结全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链接:1.本文是一篇杂文。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也既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可以叙事。2.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3.文艺性的特点体现在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上,除了一般叙事、抒情等手段外,还广泛使用比喻、引述典故等,作为文章开端,以此生发开去。互动交流二:1、“意识到错过”的意义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2、在文中作者分析了哪几种错过?一种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3、你如何理解第11自然段中“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互动交流三:1、同学们在生活中曾经也应该有“错过”的经历吧,请举例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及你是如何对待这“错过”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错过”,不因“错过”而停滞不前,要学会从“错过”中汲取教训,获取人生的体验。2、联系课文课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错过”?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所以我们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认识积累经验。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错过——刘心武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是什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第二部分(3--6段):分析问题(为什么)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第三部分(7--13段):解决问题(怎么办)第四部分(14--15段):总结全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六、当堂训练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贻误()驾驭()•咀jué()chóu()怅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著灵魂坠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