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是和的东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市政基础设施较好,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为了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市、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决策。围绕突破性建设滨江宜居城市这一课题,我们对照国家《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开展了走访调查和指数测评,感觉到对市情的认识更深、规划的思路更明、建设的信心更足、肩负的责任更重。一、建设滨江宜居城市具有较大优势(一)外部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是东拓、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拓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内涵是整合地区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正处于资源丰富、生态敏感的地区,也是最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地区和地区唯一的平原市,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融入东拓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格局中考虑,既是我们的必然,也是我们借助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建设滨江宜居城市步伐的有利时机。(二)自然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1、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我市地处长江和的东大门,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高速铁路、铁路贯穿腹地,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现代工业等资源富集地。2、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是地处温带,林木丰美,植被较好,气候宜人,丘陵区地势比较平缓,加上封山育林、坡改梯田,植物配置形式多样;二是河流、湖泊众多,濒临长江,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为8.45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均流量4692.2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3、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境内有百里洲、关洲、沙洲、马洋洲等多座长江江心洲,从关洲乘舟顺江而下,可观沙浪奇观,赏两岸美景。“大曲”、“雪花啤酒”名扬天下,传统的白酒工艺、现代的啤酒工艺与厚重的酒文化融合一起,造就了第1页共6页新兴的工业旅游线路。文物古迹历史悠久,现已发现250多处。民间民俗文化沿袭乡镇农村,得到继承和发扬。(三)人为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两市一极”的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前十强,城市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三次夺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创造了一定条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保障住房建设全面推进,百姓居安思稳。已经完成投资670.8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廉租住房180套0.8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36万元建设252套1.2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的工程正在进行紧张施工。已经建设经济适用房72套5464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544户,开发建设商品房68.2万平方米,推行社会化物业服务小区20个,服务面积120万平方米。XX县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平方米;2、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市政设施日益完善。现已编制20XX年—2030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完成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和马家店民营创业园等4个园区的规划,提出了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的方案,划定了滨江公园、白鸭寺公园、生态园、董和公园、五柳公园、水府庙公园等10块城市绿地保护区。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已经拥有城市主干道12条、次干道14条共计52.4公里226万平方米,人均19.82平方米;拥有公共绿地14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4.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9平方米;形成供水主管道135公里、天然气主管道65公里;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为9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120吨;园林环卫管养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和精细化。3、城乡统筹发展,村庄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新增硬化通村公路1202公里,新建排水管道41公里,完成“一建三改”2.2万户,对村级办公用房、周边环境绿化、垃圾收集设施等进行了配套建设,解决了1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2页共6页现已有8个村庄达到一级环境标准、21个村庄达到二级环境标准。总之,经济发展迅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