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课《敕勒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思考这一要求,懂得了诗歌重在朗读,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即通过“辞—气—声—情”的环节,生动地再现作者情感,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和倾吐的情意,叩击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共鸣。所以,本课内容从品、悟、赏各环节以不同要求,逐层深入,运用诵读,达到目的。对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因此,要在本课教学的各环节中以“问题导学”为主要方法引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吟诵中感悟,在比较中鉴赏,唤起了学生对草原壮美景象清晰画面的再现,体会到了草原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颂扬。【教材分析】《敕勒歌》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读课文,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这一单元的主题为“原野放歌”,所选内容有辽远苍茫的感受有边塞奇寒的赞美,有淑女般的优美,有男子汉的威武,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叹,有鸣沙的悲愤的倾诉……从这首诗歌所处的位置来看,它属于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作为只有二十七字的一首原野牧歌,能够千古传诵不绝,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这首牧歌有“融彻”的意境,即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第二,这首牧歌善用“口头语”来表现茫茫草原上那种壮美风貌;第三,这首牧歌的语调一气贯注,音节急促而铿锵,有金戈铁马之声,激越苍壮之气,“能发自然之妙”。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草原放歌之辽远,草原意境之宏大,为学习后面的文章蓄势。据此,本首诗歌的学习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2.体会诗歌感情。3.品味鉴赏,体会诗歌语言精妙。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简单的社会经历。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他们的参与意识强,但他们思维的客观性差,情感的感受程度浅,参与的盲目性强,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做到深入浅出,要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去感受。【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诗集》相关内容;学习理解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诵读诗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会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自然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品赏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法、学法】教法:尽管本首诗内容通俗易懂,但是我是想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知识与理解大意的同时掌握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2.通过品味、赏析诗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3.通过问题设置,辨析释疑,加深理解的深度。4.通过拓展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法,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草原所表达的情感。学法:教学相长强调的是过程性学习,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补充,而两者中学更重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设计如下学习方法。1.情境法(直观画面,视频朗读)2.诵读法(反复诵读)3.比较探究讨论法(交流体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解题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欣赏激趣,导入。2.板书课题。3.解题。(投影展示下列内容)北朝民歌: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