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苏轼词二首单元概览内容感知《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作此词。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定风波》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样一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做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咬文嚼字1.字音偓佺(wòquán)欹枕(qī)杳杳(yǎo)天簌(lài)料峭(qiào)2.多音字3.形似字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品评:此处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品评: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用心爱心专心1中掀舞。这是一惊心动魄的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与这种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是作者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3.一蓑烟雨任平生。品评: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评: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足见词人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二、重点语段“一千顷,都镜净”至“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剖析:这是词的下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开头五句,用特写的笔法描写亭前广阔江面的倏忽变化、汹涌澎湃、风云开阖、惊心动魄的壮观,并由此生发出江湖豪兴和对人生的见解。“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描绘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体现的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