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孔子的生平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生平《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春秋语录20儒四书论:纂辑,应读lún;语:言谈。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一、解题:季氏将伐将伐颛臾关键词语: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二、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①论语(lún)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⑨椟(dú)正音:请你读读准四、整体赏析课文力伐争利文德治国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第二次对话: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第三次对话: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五、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回顾1、孔子和《论语》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33、中心概括、中心概括4、文言知识整理“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