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班级的采访:我们班初三时就是一个班级,高一时制定班规,全体提意见(但是没啥意见),班委草拟,全班签名生效(象征性生效)。全体从未更改过,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由“大”见“小”: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实现“依规制班”?实施依法治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区别:法制,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法治,依法律的权限和规定治理社会。这个“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因此,法治只存在于民主国家中。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然要求完备法制,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法治习近平谈法治中国: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定不移厉行法治。新宪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增写入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宪法依据。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要求相一致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A)二、依法治国的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C)党的意志国家意志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升(法定程序)党对于宪法和法律的主张(建议)依靠怎样的法定程序成为国家的意志呢?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请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在精心组织讨论、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宪法修改建议。01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639条修改意见。02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就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反馈书面报告118份,共提出修改意见230条。03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提交了书面发言稿10份17年11月13日根据党中央安排,张德江主持召开4场座谈会,分别听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委(党组)负责同志、智库和专家学者、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党组负责同志对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同志提交书面材料52份。2018年1月2日至3日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宪法修改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宪法修改的高度重视,对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期间,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在充分吸收与会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并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获得通过。1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二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宪法修改小组副组长栗战书受中共中央委托,就党中央修宪建议向常委会作了说明。会议讨论了党中央修宪建议,全票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和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一本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整齐地摆放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座席前。2018年3月5日上午1月26日1月29日至30日二、依法治国的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C)党的意志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