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教学设计安徽省宿松县松兹小学胡彩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2页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及课件动态演示,探究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分析、验证等方法探究新知。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发现和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难点、关键】1、重点:经历探究过程,体会研究方法,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2、难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3、关键:(1)通过实物操作结合数据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猜想、感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2)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验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2、学具:5根纸条(长度分别为3㎝、4㎝、6㎝、7㎝、10㎝)、表格。【教学过程】一、利用情境,引入探究1、学生说说各自上学的方式以及需注意和考虑的问题。2、小明从家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为什么?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引入新知探究。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1、明确要求:(1)小组活动:从3cm、4cm、6cm、7cm、10cm的纸条中任选3根围一围,看能否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纸条(单位:cm)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纸条(单位:cm)(2)想一想:用3根纸条围三角形时应注意些什么?2、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填写的表格数据。三、观察数据,探究发现1、观察数据,引导猜想。(1)3根纸条能否围成三角形可能跟什么有关系?(2)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纸条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纸条长度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验证猜想,归纳发现。(1)利用数据分析,验证猜想。(2)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验证猜想。(3)质疑,完善猜想。(4)进一步验证猜想。(5)归纳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条较短的边的和大于较长的边。四、运用知识,形成技能1、练习提高:(1)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课本第66页第7题)学生判断,说明依据。(2)用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课本第66页第8题)2、解决问题:(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小明从家去学校走哪条路最近?依据是什么?(2)生活中的数学:小明想给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其中两根木条的长度分别是3分米、5分米、①另一根木条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呢?(取整分米)3分米5分米分米②你认为其中哪种更实惠美观?五、回顾分享,课堂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六、板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较长边)《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教学设计说明宿松县松兹小学胡彩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中的例4,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性、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将此知识以探究四组纸条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方式呈现。教学设计时我对教学内容做了整合:我将例4中的四组纸条进行了删选,选取了5根长度不同的纸条,然后让学生从给定的5根纸条中任选3根纸条通过围一围并填写表格记录围的结果。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探究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信息选择,能更好地训练学生选取、组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在操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表象更加丰富,为接下来的合作讨论交流拓展空间,让学生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小组合作交流开拓思路。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发现”的全过程,通过操作、投影、观察、猜想、分析、推理以及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心,既浸润着实践,又逐步丰富了表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扩展认知,体验收获。“什么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较为顺利地探究和理解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新知的内化遵循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