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圆明园之涅触目惊心地赤裸着,残缺着,凝固着,圆明园早已演绎成一块沉重的历史化石。超越一百四十多年的不期而遇,默默地与咸丰擦肩而过。他从大宫门匆匆而出,步履蹒跚而慌乱,怆然回眸的一瞥竟成了与圆明园最后的诀别,而他留给圆明园的则是一个王朝苍老佝偻的背影。皇上走了,他要到承德避暑去,尽管九月的北京早已有了几分秋意。王公大臣们也走了,他们有各种数不清要走的原因,就是没去找一条留下的理由。骁勇善战的八旗军也不见了,这些游兵散勇在败退沿途的抢掠中,倒是保留了几分昔日的凶悍和威风。该走的能走的都走了,可老百姓走不了,北京城走不了,圆明园也走不了。它们都在坚守着,坚守着一页历史,坚守着一段悲壮。北京无奈地唱起了空城计,可门前连佯作扫地的老军也没有,城楼上也不见侍奉的琴童,更没有镇定自若悠闲抚琴的诸葛亮。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他们没有一丝司马懿式的犹豫,便长驱直入直捣不设防的京城。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遇不到点滴麻烦。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掀开了。圆明园曾是一个梦,从美梦开始,以噩梦结束。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先后花费了一百五十余年时间,圆明园成了康乾盛世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和衰落。在大水法的废墟前,我们依稀还能看出圆明园当年的盛况。还是让雨果来描述吧:“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这位构筑了《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大师,对圆明园不惜笔墨大加赞赏。然而,东方人的这一空前绝后的杰作,1860年被来自地球另一边的人毁灭了。如入无人之境的洋人们,只在圆明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忠于职守的二三十个技勇太监,不肯逃走而选择了拼死抵抗,全部以身殉职。鸭嗓子,阴沉的脸,永远是虾公的腰,再加上出了魏忠贤李莲英这样的人物,太监给人的印象总是糟糕的。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是太监们在洋枪洋炮面前,扮演了末路英雄的角色,让这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抹上了悲壮的色彩。他们是用生命来祭奠这个正在衰败的王朝,虽然没有留下任何姓名,但历史记住了他们,圆明园的太监。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所有的人都成了疯狂的阿里巴巴,因为他们陷入了宝藏的包围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全是稀世珍宝,无不价值连城。能抢的都抢走了运走了,欧洲的一些博物馆现在还堂而皇之地珍藏着。前不久有人耗资几千万,买回了青铜牛头、虎头和猴头,这些流失的国宝就是圆明园的。抢不走的就统统砸烂,圆明园几乎被夷为平地,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远瀛观的残柱,至今仍不屈地挺立着,这是圆明园留给时空永恒的惊叹号。抢光了砸烂了,还是不能平息歇斯底里的兽性,震惊世界的罪恶之火终于被他们点燃了。圆明园的烈焰,在蓝眼睛黄头发洋人的狂笑中,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北京城上空日光黯然,如同日蚀。北京颤抖了,中国痛苦地扭曲着,全世界大惊失色。一代名园灰飞烟灭,从地球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圆明园涅了,蜕变了,在血与火的炼狱中。摆脱了亭台楼阁的羁绊,抛弃了小桥流水的俗套,远离了歌舞升平的喧嚣,它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无言无语,无止无休。再也不是帝王独占的御园,它已属于历史,属于世界,属于未来。面对一段被烧焦的木头,我怆然无语。三日三夜的冲天大火不能完全吞噬它,一百四十多年的水底浸泡也不肯腐烂。经历了何等残酷水深火热的煎熬,终于在最近的清淤中又重见天日了,纵然是面目全非焦头烂额,也保留了坚韧不变的主心骨。为了历史,为了圆明园,决不轻言放弃,哪怕是苟延残喘。感谢历史,让圆明园亘古永恒。感谢圆明园,让历史厚重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