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九年级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3.掌握相似三角形两种判定方法:平行线法.过程方法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类比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3.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相似比的概念是什么?4.怎么样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5.练一练:如果△ABC∽△ADE,那么你能找出哪些角的关系?边呢?二、自主探究(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教材29页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分析:1.线段AB,BC,DE,EF的长度随着直线5,43,lll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吗?2.猜测BCAB与EFDE相等吗?3.通过画图,测量,计算验证你的猜想.4.用数学语言描述你的发现.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载,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教师点拨:其它成比例的线段还有哪些?实际上,线段左上、左下、左全,右上、右下、右全只要写在对应位置,所得比就是相等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1.定理图形中的直线21,ll交点在直线43,ll上时,对应线段还成比例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教师组织学生按照探究要求进行活动,并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完善探究到的结论.教师进行必要点拨,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成比例线段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教师利用图形的变化自然将教学内容过渡到推论的探究,引导学复习相关知识,引出课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感知事物之间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关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通过实践,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语言描述建立理性认识(定理).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22.擦去四周的部分,只留下△ABC和△ADE,原来的对应线段还成比例吗?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构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平行线法在上面的两幅图形中,△ABC和△ADE相似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吗?教师点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说明△ABC和△ADE的三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对应相等.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三)应用1.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DF∥AC,请尽可能多地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已知:如图,AB∥EF∥CD,图中共有____对相似三角形。CDABEFO3.如图,△ABC中,DE∥BC,GF∥AB,DE、GF交于点O,则图中与△ABC相似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请你写出来.三、课堂训练1.如图,已知DE∥BC,AE=50cm,EC=30cm,BC=70cm,∠BAC=450,∠ACB=400.(1)求∠AED和∠ADE的大小;(2)求DE的长.2.如图,在△ABC中,DG∥EH∥FI∥BC,(1)请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2)如果AD=1,DB=3,那么DG:BC=_____.四、课堂小结1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生思考问题,逐步认识到定理内容在三角形中体现,从而得到推论,学生尝试叙述,教师引导完善,规范.回忆、思路迁移按要求画图,度量,初步体会结论的正确性尝试证明分析已知条件,独立尝试进行证明,一生板演,之后师视情况点拨独立尝试后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原因,师生达成一致学生回顾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这节课感力,再次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语言描述建立理性认识(定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兵教兵、广参与,同提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等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为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归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