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单位:包集中学制作者:姚艳制作时间:2017-5-11关于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政治上因受牛李党争牵连,虽才华横溢,却一直遭排挤,潦倒一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唐代“小李杜”“大唐三李”之一。•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牛李党争•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时期,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于是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谁知这件事却引致朝野哗然,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疾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诗以“无题”命篇——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yīn)(wèi)(kān)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难啊离别更难•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或难受的意思。相见难——相见机会难得别亦难——相别难舍难分(情深意厚)•全诗围绕“别”,表现别后的痛苦之深、相思之情的深厚以及重见无期的哀伤。意境朦胧,是一首哀婉深沉的爱情诗。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切景语皆情语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凄凉悲伤之情)•作用:——(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烘托离愁别绪•(更增离愁)•(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首联——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只有到死之时才会停止抽丝,蜡炬只有化成灰时才会没有烛泪。•“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他却至死迷它,一辈子都要眷恋她;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丝”即“思”,含相思之意“泪”指蜡泪,隐喻“相思之水”。泪也因思而落。以春蚕、蜡炬为喻,表明对意中人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明确:巧用双关、比喻表达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巧用双关、比喻现在人们赋予这两句诗哪些新现在人们赋予这两句诗哪些新的含义的含义现在人们赋予这两句诗哪些新现在人们赋予这两句诗哪些新的含义的含义常用来形容对事业鞠躬尽瘁、常用来形容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