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通用7篇)《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讨论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但是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讨论方法,就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现在“百数表”中找规律,再再比100大的数中举例验证。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讨论,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经过于老师的倾心评课,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思考实践:1、对学生已经发现的的问题不需再重复,这样就可以节约出教学时间。2、偶数的定义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对奇数的定义理解一定要讲解透彻,为以后分辨质数打下基础。3、0,2,5排能够被5整除的数要说说排序方法,以免丢漏数。4、第一题的问题要求再明确一些,学生答题可能会更快。《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信任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究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推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爱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究规律时,我先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老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3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并体会运用特征解题的优越性,明白优化知识的便捷性。1、联系生活,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表演三种集体舞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鼓舞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讨论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讨论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3、精心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