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反对浪费主要靠道德约束张义超浪费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1、物质的丰富;2、意识的淡薄。物质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过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日渐远去,丰衣足食的生活开始成为时代主旋律,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个人的挥霍可以毫无顾忌,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浪费提供了温床。意识方面,享乐主义、贪腐之风、攀比之心、从众观念如魔咒般支配人们去挥霍无度,它们麻痹了人的敏感神经,让人在面对浪费行为时熟视无睹。反对浪费,要从这两个原因入手:1、反对物质的丰富;2、反对意识的淡薄。物质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不可逆,其客观性决定我们只能尊重,所以在反对物质丰富方面寻求解决之道是死路一条;反对意识的淡薄,即反对浪费意识,增强节约意识,享乐主义等皆为内心懒惰、奢靡在作怪,是可抑制的,从人的内心出发,探求浪费行为的原始初衷,在人思维根源处将浪费恶念铲除,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浪费的本质是一种由人内心懒惰、奢靡、享乐、攀比形成的观念,浪费行为是这种观念驱使下的行为,所以反对浪费现象,必须从人的观念出发,从人的内心出发,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共识出发。道德与制度都是约束浪费的手段,道德约束是从人的内心出发,遏止恶行的原念,以人们共同形成的荣辱观为尺度,从根源处预防浪费;制度约束是从人的行为出发,以强制手段遏制人浪费行为,这多表现在浪费风气形成了浪费现象后的一种惩罚措施。在反对浪费方面,两种手段哪个更为主要呢?我们必须设定一个比较标准,比较的前提是两者都存在,缺少一方的比较是伪命题,常识性判断反对浪费问题,会考虑这几个维度:1、可行;2、效果;3、长远。不妨把它们作为标准。首先,可行性方面。浪费现象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不能单单把它看成是一种“行为”,“艰苦奋斗”的日子离我们远去之后,浪费的个体行为已然发展成社会性的群体行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在考虑这种行为如何出现时,我们不可以仅从行为本身出发,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去解决,而应探究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始动因是什么,那就是人内心的惰性、享乐与攀比,如何解决?以道德意识循循善诱,以荣辱观念约束引导,才可消减惰性、规避享乐、杜绝攀比,提倡艰苦奋斗,从而达到扼杀浪费行为原念的效果,在国家层面,提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项规定”的勤俭节约美德,在全民中间掀起节俭之风,在学校,老师以师德师风身体力行引导学生杜绝浪费,在家庭,父母谆谆教诲,让孩子从小懂得珍惜来自不易的劳动成果,做到如此,在道德层面改善浪费现象是可行的;如果用制度为主要手段来解决,又会怎样呢?社会契约中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妄不在枷锁中”为达到群体自由的目的,用一些制度来约束行为是必要的,比如财政制度、产权制度,这些道德无法调和的事情需要制度来配套解决。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种社会现象被编入制度,需要满足三点要求:1、内容可衡量、标准化、条款化;2、被入制度的行为已经达到非制度不可极致程度;3、建立制度即可解决问题。我们逐条来看,如何界定什么是“浪费”?元宵节四处张灯结彩,城市耗电量是平常日子的数倍,这是合理消费还是浪费?一个瘦子洗澡比一个胖子洗澡还多用5升水,瘦子算不算浪费?花几十亿举办奥运会算不算浪费?这些问题谁能给出答案?浪费和合理消费间根本没有清晰的界限,况且浪费现象多种多样,这如何纳入制度呢?法律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能不入刑就不入刑,还以公民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不是所有时候制度都是越多越好,一件小事情要有成千上万条制度来约束,耗费人力物力立法审核实施执行,那才叫最大的浪费,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节约是美德,但是否有人说过不节约就是犯法呢?最多算可耻罢了,归根结底浪费还是道德层面的问题,道德问题就让道德去解决好了,何必归咎社会制度呢?人们在浪费时,多源于内心的恶念,强加入制度惩罚行为是蛮横的,不从恶念来解决问题,反而是给恶念的衍生物——浪费行为加上紧箍咒,此为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本末倒置,这不是在治病,而是剪指甲。如果我们忽略以上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