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程标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推动了科技、文学、宗教的发展,反过来文化、科技的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对许多历史人物贡献等常识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属于时代性总结,对一个时期的史学、医学、宗教、科技的系统性总结。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老师的设计,去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领会司马迁著史的宗旨。通过改进造纸术、发明麻沸散,著有《伤寒杂病论》,了解蔡伦、华佗、张仲景的历史贡献。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预习1、在纸问世之前,人们甲骨、简帛作为书写材料,或者将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形成金文。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书写的材料,便利文化传播。2、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被后世成为医圣。东汉末年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并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华佗模仿熊、虎、猿、鸟、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3、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4、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传经至洛阳,得到汉王朝支持,并建立我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5、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术,传播道教。张道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教深受下层人民信奉。新课导入孔子韦编三绝惠施学富五车陆文通汗牛充栋缇萦上书救父师:同学们先欣赏几个成语故事,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汗牛充栋、上书救父结合漫画图片,说一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系。生:都与竹木简有关系,古人长时间都是采用竹木简作为写作材料的,竹木简用绳子编成册、卷。师:除了竹木简,你还能知道哪些古人用过的书写材料,或者是在哪里可以见过文字?生:甲骨文、帛书、石刻、墓碑、纸张。观看材料,比较下列古人曾用用过的书写材料,谈一谈它们的优点、缺点。甲骨文金文帛书石刻墓志铭竹木简纸张生: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师:甲骨文主要盛行在商朝,商代贵族用于占卜、祷告,请示神灵。当时的汉子基本上成形,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生: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一般文字不多,主要是周朝贵族纪念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而做的铭文常常将青铜器作为陪葬品用。生:贵族们还会用造价不菲的帛进行书写重大的、私密的事件,可见事情的重要性。生:石刻与墓志铭是刻在石碑上的,一般在名山之巅、贵族墓地才能看到。生:竹木简是用木片、竹筒做成简状,进行加工后,作成的书写材料。师:它们都可以用来书写,有什么缺陷吗?生:龟甲、兽骨、青铜器、绢帛、石碑都是不容易得到的物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拥有这些,所以后来人们不得不使用竹木简。师:相比较之下,竹木简是最好的选择了,但是著名又有什么不足呢?生:砍伐大量的森林竹木,而且搬运沉重,携带不方便。师:那么又是谁改变了这一情况呢?生:东汉蔡伦西汉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