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1新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情分析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初次系统学习历史的13岁的孩子,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历史知识充满了探求的渴望,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建立。面对这些孩子,教师必须时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由于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较多,而且大多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因此我以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讲授本课,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4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纸币同学们通过媒体经常看到有关假钞的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小心地辨认钞票,那么同学们知道在古代人们是怎么防止伪钞出现和流通的吗?纸币和防伪技术的出现及完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活动2【讲授】1、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重点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你遇到的疑惑做好批注。活动3【活动】2、完成知识建构。行业部门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开垦农作物手工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城市发展货币变化对外贸易活动4【讲授】3、师生共同反馈矫正知识建构完成情况。农业生产工具1、秧马用于插秧;2、牛转翻车方便南方水田灌溉。土地开垦1、圩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作物1、水稻(占城稻从两广——江淮地区)种植面积广、常量高,成为南方主要粮食作物;2、茶、桑、麻是重要经济作物;3、棉花从岭南——江淮流域。手工业制瓷业1、瓷都:景德镇(青白瓷)纺织业1、丝织业中心:江浙和四川,2、纺织业作坊“机户”出现;3、棉纺织技术:海南岛——福建、两广——江南造船业1、造船技术世界领先(可起伏的桅杆、密封舱技术、指南针、车船、造船工场和船坞)商业城市发展1、城市:1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46个,杭州(百万人口)、成都、鄂州、建康是繁华大城市,城市打破“市”“坊”界线;2、农村:草市墟市发展快,发展成市镇货币变化1、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2、南宋政府发行“会子”。对外贸易1、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2、广州、泉州、明州是主要贸易港口。活动5【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社会环境);(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生产力);(3)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环境);(4)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政府政策);(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人民努力)。活动6【讲授】课堂小结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活动7【练习】课堂反馈1.南宋时,我国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在南方兴起,这个行业是()A.制瓷业B.棉纺织业C.丝织业D.造船业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宋史》“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东南地产之饶足可裕国”出现此状主因不包括()A.北人南迁补充劳动力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北人南迁带来技术D.苏湖熟天下足的流传5.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她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A....